《名家觀點》從清末洋務運動看台灣金融科技開放
「法待人而後行,事因時為變通」,台灣的金融科技產業有兩條可選路線,務實主義一步一腳印,抑或冒可能犯錯的風險,賭上革命性的跳躍,兩者各有利弊,端看主政者的智慧與手腕。
- 名家觀點
- 2018/06/13
2018年06月13日 17:20 中時電子報 吳佳晉、文/郭錦駩(債權商城 CEO)
金融科技浪潮來襲,愈來愈多人使用網路銀行,而非實體銀行。(本報資料照片)
國內金融機構環境完善,素以「高分行密度」傲視全球金融市場,但分行家數過多,導致銀行業「固定成本」居高不下。而早在2006年,匯豐銀行率先導入的無摺虛擬帳戶概念-HSBC Direct,吸引不少年輕客群,風靡全台,最終卻因「能讓銀行賺錢的,都不是年輕客群」,而回歸實體帳戶走入歷史。
主管機關在評估開放純網銀時,也是考量金融機構過剩,而成為阻礙純網銀出線的門檻;如今金融科技潮流已勢不可擋,金管會積極規劃在年底開放純網路銀行,以100億資本額、至少有一家金控或銀行持股達50%,期望金融業掌握一定主導權,以金融及社會穩定為優先考量,打保守安全牌,更充滿了濃厚的監督意味。
純網路銀行為金融與電商,兩大產業的結合,更是金流、商流及資訊流的大匯合,透過電商型態的大數據及創新業務,提供優惠的存、放款利率、更低廉的手續費、更便捷的服務,可能對現今的金融生態產生「鯰魚效應」,促進金融創新的腳步。
引述晚清名臣李鴻章的名句「法待人而後行,事因時為變通」,以近代中國全面推動工業化的洋務運動來說,以西方工業化做為榜樣,對運輸、商務、教育等大刀闊斧進行改革,卻在甲午戰爭一役終告失敗,帶給中國沉痛的覺醒;此役雖敗戰收場,但卻是當時改變時局頹勢最快的方式。鑑往知來,在面臨新技術衝擊、外在環境的轉移,主事者可以選擇積極正面,尋求共通的合作與互補,或者堅守既有利益市場,保持產業現況,坐看其他國際大廠樓起。
台灣的金融科技產業有兩條可選路線,務實主義一步一腳印,但最後結果可能不夠快、作太少,被國外科技大廠全面入侵;抑或冒可能犯錯的風險,賭上革命性的跳躍成就產業全新篇章;兩者各有利弊,端看主政者的智慧與手腕。於此,「若徒墨守舊章,拘牽浮議,則為之而必不成,成之而必不久。」則是老祖宗對後世子孫的建議與忠告。
出處連結:https://www.chinatimes.com/realtimenews/20180613003497-2604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