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首頁
  • 媒體報導
  • 《名家觀點》Obike到P2P借貸 社會互信被建立?還是遭踐踏?

《名家觀點》Obike到P2P借貸 社會互信被建立?還是遭踐踏?

● Obike和P2P借貸主打互利共享,正反意見討論是台灣民主社會共識的過程。 ● 台灣社會道德信賴遠高於中國,有能力在互聯網+的新經濟上後發先至。

  • 名家觀點
  • 2017/08/02

2017年08月02日 14:08 中時電子報 郭錦駩/債權商城CEO、吳美觀/編輯 

 


oBike席捲全台,但也出現使用者隨處停車亂象。(報系資料照)

Obike議題在台灣延燒多時,日前一則20多輛Obike遭到惡意扔進三芝八連溪的新聞,引發輿論高度討論,同聲譴責蓄意破壞的行為;在中國,共享單車被盜與惡意破壞的情況十分嚴重,網路上甚至流傳「共享單車的100種死法」,七月初又有平台業者3Vbike因為“大量單車被盜”而公告倒閉,共享單車在中國面臨使用者素質的挑戰遠比台灣更嚴峻。

在台灣早已行之有年的YouBike,未曾聽聞被大量惡意破壞,成功經驗甚至讓許多國家前來取經,由此看來台灣社會的道德與信賴素質還是遠高於中國。

Obike和P2P借貸都主打互利共享,立意良善,引發爭議的癥結,無非是制度法規未完整規範,不管是Obike或是P2P借貸,進入台灣至今的正反意見討論,是民主多元化社會建立共識的正常過程。新商業模式引發討論,討論建立共識,再據此調整改善商業模式,這樣的良性循環同時也在建立社會互信基礎。


Obike和P2P借貸同屬行動網路時代的新經濟模式,除了仰賴科技數據的整合以及日新月異的網路技術,更是建立在人際間相互信任的基石上,簡單一句話就是「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」。共享經濟平台的成功,仰賴社會的高度品德素養,而信任的凝聚則是成就高品德社會的養分。網路技術的發展很容易,但社會互信基礎的建立,絕非任何科技可以取代。由此推算在社會互信的基礎上,台灣絕對有能力、也有機會後發先至,在互聯網+的新經濟上超越中國。

Obike與P2P從網路技術衍生共享互利的概念,雖然用途不同,但本質都一樣;你我手中的行動網路,掌握著新一代互聯網+經濟的走向;唯有在互信共享的暸解過程中,建立人際間溫暖正向的連結,拉近鍵盤背後疏離冷漠的雙手,「四海皆朋友、天涯若比鄰」的意境就是共享經濟最完整的闡釋。

 

出處連結:https://www.chinatimes.com/realtimenews/20170802004123-260410